“第一眼看上去挺普通的,但第一堂课就发现,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所以即使是中午吃饭时间,他压堂了,班里也一个走的都没有。而且,几乎每堂课都会有精彩的地方让我们禁不住鼓掌,每次课都是在掌声中结束。”
“记得我们第一次上他的课,他和一般的老师不同,没过多强调出勤率、上课纪律、立规矩。而且他特别有激情,介绍了自己看过的一些书,推荐大家读《狼图腾》、《当幸福来敲门》等。他讲了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让我们都挺好奇的,下了课就去图书馆借书去了”。
“感觉他不是在讲课,而是在用心和我们交流,是在分享。”
“他常说,课下我就是你们的哥哥、你们的朋友,有什么问题欢迎和我沟通,所以我们常叫他大猛哥”。
“才华横溢、顾家、好男人、幽默、博学、个子不高”,说到这里,同学们都笑起来。
11月11日下午,采访一开始,同学们对韩大猛老师作出了如上评价,他们口中的“大猛哥”是我校马克主义学院一名公共课教师——韩大猛。究竟是什么让一位年轻老师如此受学生尊敬和爱戴,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采访了韩大猛。
“师者兄也”
第二天上午,我见到了韩大猛老师。正如同学们所说,韩老师中等身材、微瘦、戴着眼镜、目光炯炯,透着股热情。
“我这人再普通不过了,咱们学校像我这样的老师有的是。我做的就是上好每一节课”。
“同学们都管你叫大猛哥,你的课和你本人都很受他们欢迎”。聊起这个话题,韩大猛打开了话匣子。
韩大猛说,我跟他们沟通没障碍,我觉得这是上好课的关键。现在孩子们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如何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必须首先让学生接受你,接受并认可你传授的知识,最终从思想和内心深处喜欢这门课。
为了做到这一点,韩大猛在讲课的时候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间和大家就某个话题互动,这样更容易让大家兴奋起来,积极参与话题。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交头接耳,他就先用温和的眼神同学生交流一下,提醒他我注意你了,然后继续讲课。如果他还是不停下,韩大猛就会走到学生中间,并在他身边停留一下,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严肃纪律的目的。
有一次,一个同学手机在上课时响了,他就随着手机铃声的旋律吹起了口哨,然后说,你们看,这首曲子我太熟悉了,根本不需要在课堂上学。同学们对这种善意的批评没有抵触情绪,乐于接受。从此,课堂上几乎再也没受电话铃声的干扰。
除了在讲课形式上注意互动,韩大猛还在讲课内容上下功夫,以生动的名人轶事及思想观点为点缀吸引学生的注意,用最新的信息和时政话题与历史知识点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
为了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文史基础需求,韩大猛一般会在一个班的第一堂课上做一个调查,问题只有一个——“你看过什么书”。韩大猛发现,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远远不够。曾经有一次,一个班200多人,读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的只有三五个同学,能做到精读的一个都没有。韩大猛会根据班级总体阅读情况给同学们推荐阅读的书目,并在每堂课讲课前留出五分钟,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读过的一本书。
理科学生王梓说,以前我看过的文史类书籍很少,觉得没用。韩老师看过的书太多了,他一讲起书里的故事就神采奕奕,特别吸引人。上了他的课以后总听他说什么书好,我就看了《欧也妮葛朗台》、《莫泊桑短篇小说选》等,这两天正在看《围城》,书里面的故事精彩,又有很多人生道理。我现在真是觉得,自己知道的多了才有发言权,一个人有根才能站得稳。
王文雅是我校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来自西安。刚来时因为不喜欢语文和英语等原因一度想退学复读。大猛哥的课生动有趣,让王文雅对语文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上讲到有趣的历史事件和名人轶事,王文雅常常觉得不过瘾,下了课还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史资料,认真研究。在谈到专业和就业问题的困惑时,大猛哥说不管以后从不从事对外汉语相关职业,英语和汉语都很有用,并建议她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去努力。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王文雅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经济管理学院报名攻读金融专业第二学位,大学生活非常充实。
一位来自云南的女生,一开始不喜欢历史课。一次课上讲到太平天国起义,韩大猛结合史实讲了很多陈玉成、李秀成的故事,还讲到了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的一些施政措施,这位女生被这段历史吸引,后来自己研究了大量史料,以太平天国时期的男女平等思想为主题独立完成了一篇论文。
能让一个学生对于知识从被动接受到喜欢并主动选择,韩大猛做到了。他的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心灵的沟通,他和学生是平等的。师者兄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谈到为什选择老师这项职业,韩大猛甜蜜地笑着说,因为爱情。
2002年,韩大猛从佳木斯大学毕业,为了女朋友放弃了当地公务员的工作,只身来到哈尔滨,半年时间找工作未果,为了省钱,吃掉了整整6箱方便面。那段日子,韩大猛每天做的就是与各类用人单位沟通,虽然很多时候连试讲的机会都得不到,但他始终坚持,不言放弃。直到一所高中面试他和其他应聘人员时,校长问他,你有什么能力和优势让我聘用你?韩大猛说,我能把教材里作者写作时的想法生动地、原汁原味地讲给学生。就这样,他在试讲后有了第一份工作。2003年,他又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校人文学院中文教研室的教师,主讲大学语文。2006年,韩大猛考入黑龙江大学攻读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开始主讲中国近现代史。
关于自己的人生轨迹韩大猛从不掩饰,甚至颇为自豪。课余时间,韩大猛经常和同学们沟通交流。孩子的趣事、对待家庭的责任、自己经历过的困境和遭遇过的挫折等等,都是交流的话题。学生杨璐感慨地说,大猛哥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从找不到工作到成长为优秀的大学老师,大猛哥一步步走过来,就是因为他敢于选择、勇于坚持。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成功背后就是两个字——坚持。
韩大猛永远都忘不了自己第一天走上讲台的困窘遭遇。那是2003年,他成为我校一名教师,主讲大学语文。上课前,他认真准备了2个小时的授课内容。走进能容纳230多人的阶梯教室,看着比自己仅仅小三四岁的学生们,韩大猛突然发现,平常善于语言表达的自己根本不知道学生们听没听懂自己的授课,不知不觉中,他把所有能讲的都讲完了,一看表,离下课还有20多分钟。韩大猛形容那一刻的自己浑身冒汗、大脑一片空白,众目睽睽下,把自己活生生挂在了讲台上。熬到下课铃声响起,他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离开,却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觉得自己对不起学生们。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韩大猛给自己立下了第一个规矩,每次课前必须准备一倍以上的内容。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此时的韩大猛对于同一门课程已经完整讲了两轮,在课堂上对授课内容基本能够收放自如。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除了按照教学进度完成授课任务,他开始思索如何提高自己自己授课效果。除了每周至少去两次图书馆借阅书籍学习,他还四处拜师、偷师,向身边的资深教师请教学习,一有机会就认真听其他教师的课,他还奔走于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众多兄弟院校,走进名师课堂,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讲课方法和讲义内容。
韩大猛现在主讲历史课,很多女同学不喜欢历史,来了就往桌子上一趴睡觉。这时,他就会拿出为这节课准备的“包袱”抖一抖。例如,讲到五四运动,他会将点燃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林徽因推出来,再从林徽因讲到徐志摩和梁思成,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感兴趣了。很多学生还觉得没听够,课后去找资料、买书细细研究这段历史,感受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爱国情怀。大家喜欢他的课、期待他的课,在课堂上还经常用手机拍摄他讲课的视频跟其他同学分享,下了课,同学们常常讨论课上的精彩内容,当然也常常说到他们的大猛哥。
十年来,韩大猛累计授课8000多学时,1万多位学生走进过他的课堂,每学期去其他老师的课堂听十四、五节课,先后四次荣获我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二等奖,2011年获得全省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十年,从一个老师眼里静不下来的淘气包,到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从找不到工作为生计奔走,到多次获奖的教学能手,韩大猛用十年坚持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自豪的华丽转身。
“课堂是我一直坚守的阵地”
任教十年,韩大猛除了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还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很多思考。比如,面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失的普遍现状,他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习惯从小就没有培养起来。应该从小就多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而且方式应该更加灵活,他现在就经常给自己6岁的女儿读金庸的代表作品。对于年轻教师队伍,他认为,走出去学习至关重要。所谓“流水不腐”,每一位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特别需要走进名家课堂认真学习借鉴,提高自己。
说到这里,韩大猛告诉我,这学期他主讲的课程已经结束了,现在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听课上,经常到哈工大等相关学校的课堂上去集中学习、取经。如果将来有条件,他还想到清华大学等名校去听一听课。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首先把课讲好,必须多学习、多研究、多思考,必须与时俱进。
谈到自己的事业和今后的理想,他说,这十年,课堂是我一直坚守的阵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也劝我多在科研上下点功夫,我不这么想,我认为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我对学生一直说一句话,这里不是你们最终的梦想,你们的梦想将在这里开始不断延伸。同学们如果每一次在我的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对我来讲就是成功。每当看见学生眼神里的求知若渴,看见他们在课堂上茅塞顿开,听见他们的掌声,我认为,我的人生价值就在这。
(撰稿/冯丹 摄影/学生记者: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