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人才招聘 ENGLISH 旧版回顾 融合门户

东农人专题网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东农人专题网 > 正文

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到海角天涯

发布日期:2015-07-17 发布机构: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 阅读次数:

——记我校南繁育种基地

   阳春三月,黑龙江春寒料峭,广袤的黑土地还在酝酿春耕的序曲,然而,此时海南岛上却是另一番丰收的景象,我校的一些农业专家和教授正在千里之外,在祖国最南方美高梅4688集团am南繁育种基地忙碌着。在那里,水稻、玉米、大豆、西甜瓜,寒地种子加代试验喜获成功,这也是我校南繁基地开辟、建设后进行的首批育种加代科学研究项目,育种专家们正在那里收获精心培育、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

   ◆ 19亩水稻、26亩玉米、5亩大豆、2亩西甜瓜、3亩南瓜,寒地育种加代试验在热带沃土喜获成功,原本需要12年试验的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6年即可完成。
                         

南繁基地西甜瓜试验大棚

   

三亚地处海南岛最南端,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我校南繁育种基地位于三亚市郊的崖城镇西村,距离三亚市区约50公里,占地面积70余亩。
   走进南繁育种基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中间玉米、水稻试验田里耀眼的一片丰收的醉人金色,左边的大豆田里豆荚缀满秧杆,南瓜地里大南瓜金灿灿的抢眼,西甜瓜大棚里滚圆的西瓜、香喷喷的甜瓜挂满瓜架,这一方田野在不远处叠翠的青山映衬下尽是一幅丰收的画卷。

水稻育苗

水稻插秧

   2月末到四月初,正是基地最繁忙的季节,头年11月左右播种的各种试验材料,经过 6个月的生长,已经陆续进入了收获期。
   早上7点多,天刚蒙蒙亮,南瓜、西甜瓜、大豆、玉米、水稻五个课题组十余个负责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穿着迷彩服,头戴草帽,足蹬胶鞋的水稻课题组专家刘化龙老师从田埂上走来,在他身后是前来协助“秋收”的农学院沙汉景博士。
   放眼望去,晨曦中,15亩水稻绿油油,稻穗沉甸甸把秧苗坠弯了腰。每一株水稻苗上都有一个白色的牌子,标有编号和代码,是每个世代材料的身份证。刘化龙和沙汉景逐个对植株按照长粒、大穗、优质、高产、抗病耐冷等性状进行分门别类的单株选择,随后进行标号、命名,把小牌子挂在植株上。刘化龙说,今年这里种植了15000份水稻材料,选择并做好标识的水稻种子将被摘下来进行晾晒,随后进行分类包装运回哈尔滨,用于加代、繁殖、病害鉴定、冷害鉴定、参加我省区域试验、预备试验和生产试验。
   拿着试验记录本,刘化龙告诉我,这些水稻材料是2014年11月3日播的种。插秧前,早在25天前培育好的稻苗已经四叶一心,15-20厘米左右,每株都有牌子。从他手机里的照片可以看到,老师和工人们有的在拔苗,有的在插秧。老师们固定好插秧位置,工人按照位置和苗数单株插秧。由于当地田里水比较深,试验人员提前使用营养剂和叶面肥以缓解水深造成的影响。移栽后的水稻整齐划一,仿佛一支整装待发的士兵。

刘化龙与沙汉景在南繁基地进行田间收获

   刘化龙说,当地的黎族人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耕作生活,插秧插得非常好,种水稻就是口粮。插秧那时候,课题组雇了40多人,还有一些毕业生也来到基地帮忙。大家从早六点工作到晚六点,午休一小时吃饭,利用一周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了插秧工作。
   刘化龙和沙汉景两人带领当地雇的20几个工人已经收获了十几天,并按照亲本组合,对收获的试验材料进行分类,鉴定抗病性,做好标注。沙汉景说,收获后进行的品种选择工作专业性比较强,首先要单株进行选择,后期再进行颗粒选择,这项工作要求认真细致,因为参与试验的品种有的已经12年了,还有的高于12年,稍有闪失搞混,就意味着前功尽弃,目前看,此次在南繁基地的实验成果很不错。
   三亚年平均温度在28、29度,高的时候32-33度。3月初,这里已经开始升温。到了上午10点左右,地表温度将近35度,在地里忙碌的专家们浑身汗淋淋的,回到休息用的临时居住屋里还是不停地出汗。由于长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老师们的手、胳膊都掉了一层皮。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这些水稻田上罩了一层金色的网,刘化龙介绍说,这是防鸟用的,这里鸟很多,要防止它们吃水稻籽粒的浆。往远处一看,可不,地里还有三四个坚守岗位的稻草人。
   只一会功夫,两个人的裤脚就被露水湿透了。沙汉井一边忙一边电话联系航空货运处,给种子买机票。
   他说,我们今年水稻报了20个品种到省里参加试验,一般的单位一年申报3—5个,必须在4月 18号前按照省里有关规定把种子发到哈尔滨。最令人兴奋的是,由于多年来在海南搞加代、繁殖,大幅度加快了育种年限,一些品种本来需要12—15年时间,现在6年即可育成。有了这个南繁基地,以后可以有更多品种试验在这里完成!

   ◆ “尽最大努力让每一粒种子都育出新苗”,专家教师以实际行动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镌刻在南海之滨。

南繁基地田间试验场景

   为了不误农时,第一时间展开育种试验,南繁育种基地的科研生产是与开发建设同时进行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育种基地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科研和生活上克服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老师们克服了饮水难、洗澡难等诸多问题。铺路、打井、整地、播种,东农的老师们一边搞建设一边搞科研,凭借着令人敬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实际行动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镌刻在南海之滨。

整地备耕

基地道路铺建

水稻插秧

   没有水,当地气温高,两天不灌溉都不行,工作人员每天去附近的水渠用泵抽水用于灌溉,但由于沙子等杂质较多,经常堵塞水泵,要频繁拆装修理,劳动强度很大。大家一边打井一边去附近拉水,30几度的高温一天活干下来,衣服被汗水浸透却不舍得冲凉。
   没有路,没有电,大家一起动手把电杆扶正、线拉紧,按照规划建电,修路。
   没住处,大家就住在集装箱改造的临时板房里。到了晚上,板房里温度骤降,钢丝床冰凉,盖着棉被还会被冻醒。
   为了保证实验材料的安全和建筑材料的安全,以及老师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交通安全,施工人员决定集中住在现场。本来想建临建房,但了解后发现当地台风多,普通临建房不能用,就决定用集装箱。集装箱一个18平米,老师们买了三个,改造后中间做隔断,开门,一分为二,有了6个房间,每个屋至少住两人,最多的时候住了14个人,上下铺,从2014年10月左右一直住到2015年3月。12月到1月初期间,正值玉米授粉的时候,需要的人最多,   人挤住在这几间“屋子”里。铝塑窗户没有玻璃,只是纱网,铁皮夹泡沫小小的房间,小小的窗,本来只适合短时使用,白天屋里烤的滚热,就像个大蒸笼。晚上气温又骤降在15度左右,得用塑料布给物资简单保暖,真正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白天蒸晚上冻。蚊香点了熏人,不点又受不了蚊虫的叮咬。大家的身上都被蚊虫袭击得痒痛难忍。

南繁基地建设伊始

打井作业

   水是基地科研生产的重要资源,打井成为基地签约后的头等大事。第一口打的是饮水井,200多米才出6、7吨水,现场组织施工的邹德堂院长急在心里,满嘴起泡,以为买地时被骗了,如果几十亩地没有水灌溉后果不堪设想。随后,他又组织有经验的工人重新选址打了三眼浅水灌溉用井,这回30米就出水了,而且水量很高,完全满足灌溉需要,邹德堂这才松了口气。两个月后,施工队在室外的卫生间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大家终于可以在工作间隙冲凉缓解疲劳了。
   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所有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吃苦在先,毫不计较。由于是初次使用,需要对土壤进行复杂的勘测,请来的勘测单位要求先付款,但这种支出不符合我校财务规定。为尽快完成勘测任务并节省勘测费用,几个人买来铁锹亲手挖坑取样,挖了几个小时进行分点取样,节省资金2万余元。基地买的时候就有电容,接点已经接到地边,仅这一项就节省资金50余万。但由于电压低,需要进行改造,基地负责人积极与当地协商,几个月后由当地统一进行了电增容,满足了基地的用电需求,保证了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
   水稻课题组在进驻基地后,首先进行水整地作业,老师们在当地雇了80马力的拖拉机,但由于基地原来种植槟郎,树坑较深,拖拉机很容易陷进泥塘,老师们就用其他三台拖拉机拉出来,最多的时候,一上午,拖拉机陷进去十多次,一天下来,老师和工人们满身满脸的泥浆,但没有一个人因此而抱怨退缩。

水整地作业期间拖拉机经常陷入泥塘

    4栋西甜瓜大棚在我校专家指导下仅一个月就建好了,在建期间课题组的老师们就已经开始起垄、撒肥、覆膜,为加代试验做各种准备。
   65岁的李桂英老师,退休前为我校园艺学院番茄课题组成员,调休后连续三年在海南从事西甜瓜育种研究。见到李桂英老师的时候,她已经结束了今年的的南繁试验任务,刚刚从三亚回来。

李桂英接受记者采访

  问到她为什么退休了还要离家几千里从事这么艰苦的工作,李桂英说,我们课题组在职的老师们都很忙又要搞研究又要讲课,没时间去基地,但是海南的气候条件特殊,蔬菜病、虫害非常严重,必须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否则就会迅速蔓延,影响生长和结瓜,离不开人,我和老伴一商量就去了。
   2014年11月28日,李桂英夫妇千里迢迢赶赴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刚到基地,李桂英就发现了问题,那时蔬菜大棚还没有建起来,基地地处半山区,临近山上种的都是芒果,当地农户给芒果树打药,虫子就四散开来,基地种植的蔬菜就遭了秧,刚结的果实,虫子一叮就把果实的水分吸走了,瓜就从有虫眼的地方开始烂,而且烂得特别快,有一块试验区的四五十棵瓜秧就由于这个原因基本绝产没收到种子。李桂英之前也曾经在海南的海棠湾进行过育种试验,但由于是在平地上,没有遇到过这种虫害。李桂英选择了多种杀虫剂,每天多次检查,及时杀虫,终于控制住了虫害。
   西甜瓜课题组这次加代试验的材料有一部分是已经培育了8年的种子,可是,有些种子到了苗期迟迟不出苗,李桂英不肯轻易放弃,一遍又一遍的播种,最多的播了三遍。她说,这个试验对学生非常重要,试验材料也很珍贵,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必须坚持。她认真观察比较其他地块的实验材料、土壤和种植方式,最后判断,由于基地的土壤条件与我省不同,种植蔬菜时不能象在家时那样覆盖较多的土,而是必须薄覆,在她锲而不舍的努力下,20多天后,终于出苗了。李桂英说,我高兴的呀,象伺候孩子一样,单独照顾,单独施肥,最后这些晚出苗的试验材料居然都正常结瓜出子了。
   由于气候原因,三亚土壤含菌量比较大,需要几天用一次杀菌药,不然土壤就会长出一团一团的小白毛,危害试验材料。李桂英每隔几天就根据土壤情况施用杀菌药,成功控制了菌害,保证了瓜苗的正常生长。春节期间,因为不放心试验田,李桂英在家待不住,只休息了三天,就赶紧返回了南繁基地。
   生活上,就更艰苦了。
   李桂英刚到基地的时候,已经有了集装箱板房,房间有9平米,双层铺位,井也打好了,但是没有厕所,围墙刚修了一半,周围都是荒山野岭。
   李桂英和同去的一位女同志商量了一下,就在镇里租房子住。头几天,刘化龙老师早晚接送他们,后来,水稻插秧开始,刘化龙从早忙到晚无暇接送,她们就每天早上坐那种4个人15块钱的“拉脚车”,司机开到基地说,早知道这样我可不来,这边太荒。晚上,司机也不肯再来接。眼看着,天色渐渐沉下来,附近经过的只有拉蔬菜的车,李桂英他们费了很大劲都拦不到车,实在没办法,几个女同志只好拜托雇用的黎族人一个一个用摩托车送到2、3里地外的公路上,再坐公交车。那段时间,她们搭乘过拉沙子的车、拉灰的车,每次都是满身疲惫、一身灰土的回到住处。
   后来,大家感觉太不方便,就在当地买了个二手摩托车。李桂英老师的老伴彭山志,65岁了,退休前是一个工厂的干部。因为担心老伴的身体,也跟随李桂英来到崖城,除草、施肥、绑蔓、打叉子,俨然成了农艺师,这回又硬着头皮学开摩托,腿上胳膊上刮破了好几处。崖城山路多,大路上也没有交通灯。一次,李桂英夫妇骑摩托回来,车突然坏了,老两口只好一路把摩托车推着走回镇里,黑夜里走了快一个小时才回到住处。

校党委书记冯晓一行到南繁基地慰问、检查

   2015年2月9日,学校党委书记冯晓书记、副校长张长利一行到基地慰问、检查,对基地的试验规划设计、施工,田间管理、生产、生活给与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对基地工作人员克服生活困难的精神高度评价。
   看到基地大门两侧的字还未提,冯晓书记说“就写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因为在基地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你们客服了这么多困难,一边建设一边科研,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基地看来建对了,你们干得很好,你们的行为就是东农精神的写照。”

◆ 从松花江畔到南海之滨,“南繁基地”圆了几代东农人的梦

南繁基地收获的季节

   “南繁”指的是全国各省区的农作物种子科研、繁育单位,利用海南岛南部典型的热带气候条件,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开展农作物种子繁殖、育种、加代、鉴定等科研生产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70%农作物新品种经过南繁基地的“洗礼”,南繁基地已逐渐成为我国新品种选育的“加速器”,享有“中国农作物新品种摇篮”的赞誉。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南繁基地建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真正把南繁建成国家宝贵的农业科技平台,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重要基地。201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考察调研海南现代农业和种业工作时强调,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海南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是缩短育种周期、加快种子更新换代的“天然实验室”。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南繁则是“中国饭碗”的底部支撑。
   截至2015年1月,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总面积达20万亩,其中科研育种用地3.89万亩。
   时间无价。南繁基地缩短育种周期,大大加快品种推进,对促进种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南繁基地的开辟始终牵动着校领导的心。
   冯晓书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多年来,各任校领导都在积极力推这项工作。2010年,学校相关领导和负责人曾为了南繁基地选址考察了整个海南岛,当时省农科院、哈尔滨市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在海南岛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南繁基地。为了赢得宝贵的时间,加快新品种繁育进程,我校一些老师,通过各种关系自己联系,赴海南租借别人基地的土地开展加代试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都是不理想的。但老师们为了研究,为了事业,这些都能克服,然而更最关键问题是,很多试验材料丢失,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根本维护。面对这些情况,时任学校党委书徐梅书记汇同领导班子明确制定了在海南建立美高梅4688集团am南繁基地的战略。2011年至2012年,我带领相关负责人多次对基地租用事宜进行了实地考察,农学院院长邹德堂也按照学校安排多次去三亚数个地点考察过,但都由于土壤质量、土地面积、土地使用权等复杂原因未果。
   2013年我校一位老师的加代试验作物在三亚被偷,眼睁睁看着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损失无可弥补,老师欲诉无门,非常苦恼。
   冯晓书记得知后,深感南繁基地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多方考察后,我校在海棠湾租用了一块地与土地所有人以合作的形式开展科研。然而,仅仅一年,对方突然在合作期间提出额外条件,不允许学校扒掉占地大棚扩大试验面积。那时已经是11月,正值播种时节,如果学校不同意对方就要在三天之内断水断电,如果撤回,学校会损失珍贵的试验种籽,损失太大。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不损失老师已经投入的种籽等重要实验材料,学校给予了让步,并在收获后终止了合同。
   南繁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始终沉甸甸的挂在学校领导的心头。冯晓书记明确指出,要想把我校农业的优势发展下去,要想把良种培育好,要想真正支持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在海南岛建立南繁基地是我校必须要面对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只有是创造这样的环境,提供这样的支撑,才能叫我们的老师利用这样的平台完成科研任务,研发出更多的优良品种。建立南繁基地,是我们黑龙江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服务黑龙江农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需要。
   作为我校作物育种研究的专家,邹德堂受命在身,曾在一年期间四赴海南,最终协助学校完成了这一光荣使命,可以说,他亲历并见证了我校南繁基地从无到有的曲折历程。  
   
为了南繁基地的重新选址和建设,2014年1月,冯晓、副校长张长利、原副校长刘荣及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解宗军、农学院院长邹德堂,王振华教授等人再赴海南进行考察调研。3月,学校派相关负责人分别对崖城进行了协商和摸底工作。5月,时逢海南遭遇低温灾害,为了勘察作物试验情况,带着学校领导的嘱托,肩负重新选地的任务,邹德堂赴海南第一次商谈时,对方随意涨价,商谈期间碰巧当地村长换届,村干部对租地一事意见不一致,最终未能达成协议。不久,他再赴海南,考察了崖城这块地。听取他的详细汇报后,学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相关事宜,原则上同意选址租用。10月,邹德堂三赴海南,这次,他与基建处副处长刘晓峰、纪检监察办公室主任孙永刚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位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基地,现场勘查、测量、对施工部分进行招标。2015年寒假期间,为了验收基地施工收尾工作,邹德堂四赴海南。
   谈到签订协议的过程,邹德堂说这是他人生中最煎熬和忐忑的一段经历。经过反复沟通、协商、谈判,我校代表最终将协议价格定格在了每年2300元钱一亩。为了掌握主动权并节省往返费用,邹德堂通过电话汇报校领导后,现场连夜参加了当地的村民大会,并在我校科技处副处长刘辉及法律专家韩学平等人的参与下,与当地签订了协议。当时邹德堂一行人非常忐忑,回到学校详细汇报,校领导对工作给与了肯定。校长包军表示,由于需要灵活、变通的开展工作是值得表扬的。
   2015年3月9日,美高梅4688集团am南繁育种基地综合楼建设动工。农时不等人,南繁工作迫在眉睫。为了保证本年度科研生产如期开展,邹德堂、王振华教授、园艺学院院长栾非时、屈淑平教授等课题组负责人陆续来到南繁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大家拉开了南繁育种的序幕。
   关于南繁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邹德堂告诉记者,有了南繁基地以后首先意味着实验材料的大幅度增加。为什么说材料增多了呢?原来我校只是香坊一个育种基地,这几年为了水稻快速发展的需求,我校科研人员在二三积温带和三四积温带都各设了两个育种谱,育种材料通过在南繁基地进行繁育加代,加快了早熟品种的选育。所以南繁基地开辟后,我校科研团队更加有望选出适合我省各个积温带的水稻品种。
   其次,大幅提高了育种效率,加快了种质资源创新的进程。农作物的生产研究由于受到季节、生长的基本规律的限制,遗传育种的研究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科研突破,因此加快育种进程意义重大。以水稻育种为例,原来通常水稻杂交后代需要8年稳定纯和,由于海南岛的温度适宜,在北方连续做8年才能完成的现在4年就可以完成,可以说是一年干两年的活,无形中大幅提高了育种的效率,时间缩短了一半。在我省一年只可以进行一代试验,有了南繁基地,一年期间可以在黑龙江完成一代试验、在海南完成一代试验,这意味着种质资源创新的进程加快一倍。
   再者,对于种业来讲,一批杂交种子在进入市场销售之前,如需鉴定种子的纯度,可以在大面积种植前到南繁基地选样试种,几天即可通过出苗情况、长势、品相是否一致鉴别出杂交种子的质量、真伪。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来说,南繁基地更是为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供了难得的实验实践机会。
   从事大豆育种研究30多年的郭长军老师,从1986年就开始在海南开展玉米加代育种试验。他说,大豆这种作物对光照特别敏感,在我省生长期为120天左右,而在海南,由于平均12小时光照,生长期只要90天。为了开展南繁试验,郭长军自己赴海南找地,一般一次临时租用三五亩地,自己则在村子里租房子住。
   学校南繁基地的开辟,让“流浪”多年的郭老师分外欣慰。他说,这些年,自己租地种太操心了,海南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当地雇的工人语言交流有严重障碍。另外,总担心实验材料的安全,只身在外,人身和财产安全也没有保障,家人总是牵肠挂肚的。这回好了,基地有房有地,像个家。

郭长军接受记者采访

郭长军在我校南繁基地进行大豆新品种加代试验

   2014年11月,郭长军在学校南繁基地进行了2000多份材料的加代试验。其中有高产的、高蛋白的、高维生素E的、高异黄酮的等十余个大豆新品种。在学校基地,施肥、浇水都有统一管理和设备,郭老师干起活来省心、舒心多了。2015年3月初,郭老师的大豆收获了,实验材料100%繁育成功!郭长军欣慰地表示,一个大豆新品种通过南繁加代基本可以缩短三年研究时间。通过南繁这一手段,近十年,从“东农36”开始,已经育成了十五六个大豆新品种,并通过省级认定。“东农42”、“东农48”在我省推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余万亩,创利一个亿以上。现在学校有了自己的南繁基地,老师们有了自己的试验田,育种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优良品种诞生在这里!

张林接受记者采访

   34岁的农学院玉米课题组副教授张林是我校南繁基地首批受益的科研人员之一。2014年11月,他飞赴海南,随机托运了400多斤玉米种子进行加代试验。当他赶到基地时,田里的草已经统一除好,并翻好待播。那几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地里水量太大,不适合播种。张林就在当地联系雇工,在4天后田里存水自然排干后,带领工人们将400多斤种子播种在20亩试验田里,进行玉米重要材料繁殖、选系材料加代、杂交组合配置等试验。12月下旬,张林再次来到基地进行授粉,指导雇工将玉米穗分雌雄分别套上硫酸纸袋,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6点,每天张林都全程在田里示范、指导,不敢有一丝疏忽。2015年2月末,玉米成熟了,张林再次来到基地,实验材料95%以上获得了成功,其余一部分因病害影响未能收回,总体上完成了加代任务。他表示,这些原本需要7到8年才能完成的自交系这回4年就可以完成了。
   多年来潜心从事水稻育种研究的邹德堂说,我们以前也去开展南繁,但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规模小。因为地很难选,一年就种2、3亩,很难找到连片地。二是风险高。材料丢失严重,损失大。学校有了基地后,能加快育种进程,种的数量明显增加。仅以水稻为例,以前只拿杂交种子的后代第五六七代为主,现在把第三四代也加进去了,从世代数上增加。同时从每个世代量上也增加,让材料高速纯和,加快育种进程。科研团队在2014年的基地试验中又加进了育种的混合选择群体和培养研究生科研用的水稻杂交群体,开展了与当地水稻品种的杂交,同时,由于海南的高温,花期相遇可做杂交,在我省熟期长的做不了的,在种质资源和在试验新材料的创制上有望实现突破。

   ◆ 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如同一支生力军,从南繁基地这个摇篮不断孕育而生,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收获季节

   从北国冰城到海角天涯,从2014年10月播下第一粒种子,到2015年2月开始第一次收获,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一代新品种繁育取得了成功。
   收获意味着新一轮探索的开始。
   2015年4月21日,刘化龙从海南三亚回到哈尔滨的家里。隔天,他就急匆匆感到了位于阿城的我校阿城畜牧中心。在这里,刘化龙把南繁基地加代育种成功的2万份水稻材料小心翼翼的播种到5栋大棚,继续进行水稻育种,在这片寒地沃土上,这些水稻种子将生长5个月,在9月末收获。

把南繁基地加代育种成的水稻材料播种到我校阿城基地

   此时,在基地完成玉米加代试验收获后,张林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带领工人对土地进行了深翻,并种上了牧草。他说,播种时他就发现,基地的土质比较黏重,渗水性弱,透气性较差,可耕层在15公分左右,但在当地已经是非常好的土质。既然已经是自己的试验田就必须好好养,今年6、7月份,他会再去一次基地,再种一层牧草,改善土壤质量。
   基地的开辟,也为学生的实践和培养提供了新的尝试平台。邹德堂表示,根据新品种建杂交群体的需求,2016年,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将参与到水稻新品种南繁试验基地去取样,回来后继续完成DNA提取等研究工作。
   从近日南繁基地传回的照片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栋占地550平方米,乳白色、三层构架的综合办公楼已经接进完成,这里不仅能解决进驻南繁基地的专家教师的食宿问题,还可以提供实验室、晾晒室、休息室等。
   就南繁基地建设的目的、未来规划及前景展望,记者采访了我校党委书记冯晓。

校党委书记冯晓接受记者采访

   冯晓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想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种子是关键的关键,是最重要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国人一定要把中国的饭碗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我们自己的碗一定要装我们吃的粮食,可见种子对于保证粮食的高产及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至关重要的意义。黑龙江地处于我国最北面,纬度偏低,有六个积温带,每个季温带差200度,对于农作物品种的选择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南方,一个粮食新品种审定以后可以在周围的几个省广泛使用,而我们省现在第一积温带的东西,想种在第三、四积温带是不可以的,因为每个积温带由于作物生长期不同,对于种子要求应该说是非常苛刻的,这就决定了黑龙江对于种子的需求要比其它省份更加严格。
   我校作为农业大省的农业类综合院校,始终把农业科研需求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而粮食新品种繁育更是科研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南繁基地的开辟,能为我们的作物新品种繁育实现加代试验,这就好比工厂里生产产品可以加班加点,白天干不完晚上干,但农业却不行,季节问题不可更改。有了南繁基地,原来需要十年的品种,现在五年就可以育成,这是南繁基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增加我校整体研发能力,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平台,推动黑龙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繁基地开始建设后,我去进行实地调研,真是非常受感动。在那里,我不仅深刻感到老师对基地建设的高度认同,更看到大家为了科研工作克服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难,不辞辛苦,不讲条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东农精神,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对大家的全力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立足龙江,服务三农是美高梅4688集团am的办学宗旨,为黑龙江农业生产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保障是美高梅4688集团am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下一步,按照总体规划,学校将重点推进南繁基地的功能化建设,解决科研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南繁基地育种研究的核心功能。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优质、高产粮食新品种从南繁基地这个摇篮孕育出来,推广种植到黑龙江的广阔沃土,为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撰稿/冯丹  摄影/霍晨光 刘方   图片提供/刘化龙)

黑ICP备 本站版权归美高梅4688集团am(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官网APP下载所有,未经许可,谢绝一切转载。